脊柱损伤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脊髓损伤,该并发 症会导致患者损伤节段以下的肢体功能出现障碍[1]。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 重物砸伤等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呈逐 年增加[2]。脊髓损伤不仅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高昂的治疗费用、相关护理工作等还给家 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与负担。如何提高脊髓 损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目前 临床研究的重点[3]。随着国内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康复治疗模式已经逐步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工作,该模式在降低疾病致残率与并发症率方面有 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三氧疗法即O3治疗,是一种使用氧气-三氧混合 气体(95%~99.95%的氧气和0.05%~5%的三氧)作为治疗剂治疗多种疾病的医学疗法。近年来,医用三氧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临床治疗上取得较好效果[5-6]。臭氧具有营养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和视力障碍等的症状[7]。因脊髓损伤后引起的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改善运动 功能。本研究旨在探究医用三氧联合早期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 采用德国原装进口臭氧仪进行医用三氧治疗。对照 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 (32.05±1.45)岁;其中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 12例,跌倒伤8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2.00±1.50)岁;其中高处 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11例,跌倒伤10例。两组一 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研究方 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①无沟通交流障碍,可配合量表调 查工作,不限性别;②均经椎体CT检查确诊,因外 伤、炎症反应、肿瘤等相关原因而引起的脊髓横贯性 损伤;③年龄≥18岁。(2)排除标准。①听力、视力严重障碍;②持续性 精神意识障碍或者意外事故后病情持续加重;③焦虑 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 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存在 严重焦虑和抑郁情绪;④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 等;⑤资料不全,中途退出。
1.3 仪器设备
采用Ozomed Basic型臭氧仪(德国卡特公司)。
1.4 干预方法
采用Ozomed Basic臭氧仪,基础型技术参数,臭氧浓度为0~80 μg/ml,浓度误差±4%,重量4.3 kg (氧气瓶除外),外观尺寸310 mm×290 mm×110 mm, 标准装置符合93/42/EEC MDD,指令电源 220V±10%,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50~60 Hz,质量管理体系符合ENIS013458,注册证 编号:国械注进20173260104。
(1)对照组。接受医用三氧+常规护理干预,定时为患者翻身,避免出现压疮,给予抗感染治疗,使用 适量的神经营养药物进行干预,并协助患者选择适宜 体位修养等。
(2)观察组。接受医用三氧+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 理干预:①体位干预,术后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平卧于 硬板床上休息,如果选择侧卧体位,要保证患者躯体 能够维持在同一条直线上,由2~3名医护人员帮助患 者定时进行翻身,翻身操作时,要使用双手扶住患者 肩部、臀部,在同一时间进行翻动,注意让患者脊柱 固定并维持直线,防止发生弯曲、扭转问题,避免扭 伤问题发生;②关节功能和转移能力锻炼,该锻炼的 目的是让患者座位平衡能力及上肢肌力得到提高,避 免骨质疏松、直立位低血压发生,术后2周指导患者佩 戴好支具,如腰围、颈托等,早期锻炼要少坐位、可 以直立慢走,循序渐进展开锻炼,术后4周内尽可能不 长时间左立,3个月之内不能弯腰、负重,3个月后可 去除腰围支具,继续展开直立行走锻炼,促进腰肌功 能恢复,站立训练、步行训练时,做好防摔伤工作, 患者若不能行走,则展开残肌力恢复锻炼、轮椅转移 锻炼等;③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医护 人员指导患者仰卧在硬板床上,放松肢体排除杂念, 通过鼻子进行深呼吸,用力使腹部、肺部充满,注意不要停,最大限度吸气,以无法吸气时为度,而后屏 息4 s,将腹部、肺部气慢慢呼出,呼气过程要维持 8 s,中间不能中断,2次/d,15 min/次,指导患者正 确掌握咳嗽、排气方法,咳嗽时要将上身前倾,收缩 腹肌,呼气1次,连续咳嗽3声,咳嗽停止,缩唇将余 气呼出,而后准备下次咳嗽,叮嘱患者要少量多次饮 水,气道要保持湿热,使痰液稀释,加快痰液的排除 速度,保证呼吸道畅通;④结合患者的损伤水平以及 严重程度、患者的生活以及实际需求等方面制定对应的个性化康复内容每日1次,共治疗9周[8-9]。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①显效,干预后患者相关临床症 状全部消失,运动功能、椎体高度等全部恢复正常;②有效,干预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椎 体高度等改善明显;③无效,干预后患者相关临床症 状无明显变化或者症状加重,运动功能、椎体高度未 见任何改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 数×100%。
(2)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从患者运动功 能评分、椎体高度及脊柱侧凸(Cobb's)角情况3个方 面进行评价。运动功能通过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进行评价,运动功能恢复 越好评分越高。
(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借助健康调查简式-36(short from-36,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展开评价对比。SF-36评分包括:生理功能(PF)10~30分、生理职 能(RP)4~8分、躯体疼痛(BP)2~11分、总健康状况 (GH)5~25分、活力(VT)4~24分、社会功能(SF)2~10分、 情感职能(EF)3~6分以及精神健康(MH)5~30分8个方面 组成,生活质量越高评分则越高。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 计量资料(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以均值±标准差 (x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x 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 73.33%,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x 2 =6.405,P<0.05),

|